文章來源:發(fā)布日期:2024-06-29
麥?zhǔn)?/span>
慶發(fā)礦業(yè) 曲藝
去年冬季南方的降雪次數(shù)多,雪量大,田里的小麥被大雪覆蓋,只略微可見長的稍高一些的麥苗尖兒。瑞雪兆豐年,真是這樣,開春后小麥長勢非常好,成熟時麥穗金黃飽滿。田邊路上,頂著大太陽翻曬麥粒的村民,辛苦的汗水流淌在充滿喜悅的臉上。
我們小時候的麥?zhǔn)?,沒有現(xiàn)在這種機械化的收割機,都是人手一鐮刀,頭頂一草帽,脖搭一舊手巾,地邊一鐵壺水伴著幾只搪瓷碗,前面的人低頭哈腰一壟一壟把成熟的麥子割倒、放好,后面的人再打捆、扎緊,一摞摞放好。干透的麥芒硬且尖,胳膊便是挨扎最多的地方,一道道的紅色劃痕,汗水淌下來,滋拉拉的疼。麥?zhǔn)帐亲钚量嗟幕顑骸?/span>
那個時候田邊都有麥場,在村子的邊上也會有,通常村邊的會更大一些,為了節(jié)約耕地。麥場就是一大片修整得非常平的且硬的土地面,把收割的麥子,平鋪好,幾個石碾子,靠驢馬騾拉著來回碾壓,把麥粒擠壓出來。后來有了拖拉機,解放了牲畜。叉麥秸的叉子分兩種,一種是木質(zhì)叉尖兒的,一種是鐵質(zhì)卷管的,老大個兒,用它們來挑走壓扁的麥秸特別方便,麥粒留在下面,掃麥粒的掃帚是專門種的那個掃帚苗,不傷地面兒。集中成堆的麥粒里面,含雜著非常多的碎秸桿兒,還需要用也是特制的木質(zhì)平板方鍬,一下一下地側(cè)風(fēng)揚灑,讓風(fēng)把質(zhì)輕的碎秸桿兒吹到一邊,質(zhì)重的麥粒便從中掉落到一起,風(fēng)小的時候一遍不行就需兩遍、三遍,古老的分離技法。
大量的麥秸堆到麥場的一邊,高高低低,松軟富有彈性,是孩子們最愛的地方。在麥秸垛里打鬧、嬉戲、捉迷藏,模仿電影里的戰(zhàn)斗場景,各種天性的釋放,成了那個年代幾乎每一個在鄉(xiāng)下生活過的孩子一生都不會忘記的快樂,可以永存的那種快樂。
剛收完的麥地,會有人再去地里撿拾一番,把遺落的麥子收集回來,不會浪費。最早麥秸會存放在麥場邊的屋子里面,留做打土壞墻和屋頂,當(dāng)加固材料用,誰家需要,自取即可。大部分的麥秸,堆在麥場邊,在雨水的作用下,慢慢變成天然的肥料,返回田里,化腐朽為神奇。在這種潮濕、變質(zhì)腐爛的麥秸堆里,有一種白色的如蠶豆大小胖胖的蟲子,土名“螆蚤”。拿它來做魚餌,鯉魚、草魚在它面前沒有任何抵抗力。
現(xiàn)在好多東西、好多影像,已經(jīng)在我們現(xiàn)實的生活中消失了,再也看不到了,但卻永久留存于那個年代的每一個人的心底,不會因技術(shù)的進步而忘卻,有時反而會觸景生情,更加清晰……